• 商务诚信
请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请输入法人代表名称 请输入失信被执行人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贵州
贵州省贵阳市
2021年1月11日来源:未知
分享到:

贵阳,贵州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交通中心和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通信枢纽、工业基地及商贸旅游服务中心。“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也称“金筑”。贵阳又称“林城”、“筑城”,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国土面积80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88万(2018年数据),下辖六区(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一市三县(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城市、中国避暑之都、中国最佳表现城市等30多项荣誉称号。

贵阳风光旖旎,是一座“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绿带环绕,森林围城,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化都市,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温度适宜、湿度适中、风速有利、紫外线辐射低、空气清洁、水质优良、海拔适宜、夏季低耗能等气候优势,荣登“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榜首,被中国气象学会授予“中国避暑之都”称号。

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居住条件、便利的招商政策,使贵阳的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进企业质量越来越好。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37.96亿元,增长11.3%,经济总量在省会城市中上升1位,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居省会城市前2位,城市综合实力在中国百强城市中列第41位,上升9位。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238.85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2.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3%;预计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5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3850.6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5.28亿元,增长11.7%;外贸进出口总额29.92亿美元,增长25.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77.77亿元,增长8.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6.9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5.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成为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增长2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145亿元,增长20%,网络零售交易额78.44亿元,增长45%,占全省比重分别超过50%70%59%;成交技术合同2947项,增长136%,对外输出技术合同金额43.98亿元,增长279%;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9件,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名列前茅,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93%以上,南明河治理顺利实现除臭目标;新增城市公共绿地112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48.6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5.1%,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列第9位。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466个村通过"三变"改革实现农民变股东9.22万人,带动1.67万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众稳定增收;营改增政策性减税、政府性基金降费等为企业减负28.78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2.3万户,新增注册资本527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23.19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2万人;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2186元、14264元,分别增长9.1%10%;农村低收入困难群众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4800/年,城市低保家庭人均保障标准提高到7500/年;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新建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11600亩,蔬菜产量达到5000万公斤以上,蔬菜价格稳中有降,物价整体水平保持稳定。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798.45亿元,增长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299.47亿元,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经济增速有望连续6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经济总量持续增大,全面小康指数在全国294个地级城市中位列第49名,荣获“影响中国”2018年度城市称号。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45.3,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7%,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分别比上年提高0.360.67个百分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完成82.78万亩,种植特色农产品200万亩,乡村旅游收入150亿元,新增省级农业高效示范园区4个,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61个,成功举办贵州省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系列活动,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一产增加值完成153.1亿元,增长6.6%,现代农业增加值占一产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9%。工业企业加速转型。“双千工程”“万企融合”行动强力推进,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276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4%,“千企改造、一企一策”完成投资175亿元,4个项目成为国家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贵州工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国家2018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吉利汽车批量生产,吉利汽车发动机、汉能汉瓦产品顺利下线,上云工业企业超过500个。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3%,观山湖现代服务产业试验区成立;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1357.44亿元和12412.75亿元,增长5%19.3%,中国进出口银行贵州分行营业,浙商银行贵阳分行筹建;接待游客1.88亿人次,增长26.7%,实现旅游总收入2456.56亿元,增长31.2%,入境游客54万人次,增长32%,新增4A级旅游景区3个,荣获2018年度全国最佳优质旅游城市,连续四年荣膺全国最佳避暑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贵阳农产品物流园、普洛斯配送中心等大型物流基地,成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039.60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34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1496.67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2381.59亿元,增长7.0%。 

行政区划。贵阳市土地总面积8034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56%。全市辖六区一市三县,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生态优势。贵阳气候凉爽、空气清新,夏季平均气温24摄氏度,一年中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5%,森林覆盖面积达43.2%;平均海拔ll00米,是世界上紫外线辐射最低的区域之一;地质结构稳定,远离地震带,灾害风险低。

区位优势。贵阳是西南地区陆路交通枢纽。“五环十八射”骨架路网加快形成,域内县县通高速、乡镇通柏油路,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612 公里,一批重大路网项目建成通车。渝贵高铁开通,贵南高铁加快建设, 高铁贵阳东站全面运营,十字型高铁网初步形成,开通了贵阳至北京、上海、广州、香港、重庆等城市的高铁线路,形成至周边省会城市及粤港澳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地区 2-8 小时高铁交通圈。龙洞堡国际机场作为全省“一干十六支”机场布局的中心,已成为千万级大型繁忙机场,已开通贵阳至旧金山、洛杉矶、莫斯科、巴黎洲际航线。

能源优势。水煤资源丰富,电力价格较低。贵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为l8745万千瓦,居我国第六位,煤炭资源储量居我国第五位,煤层气资源量列我国第二位。全省电力装机超过4000万千瓦。

人力资源优势。贵阳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首善之区,具有教育、科技、文化、人才、金融、信息、物流等综合要素的聚集和辐射优势。贵州人力资源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劳动力丰富,贵阳发展呼叫中心产业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源丰富和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能较好地承接中东部发达地区呼叫中心及服务外包产业的转移。

职业教育优势。贵州省、贵阳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贵阳现有贵阳学院、贵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中职院校90所,学生20万人。特别是,贵州省、贵阳市在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投资356亿元规划建设了清镇职教城。目前,清镇职教城入驻职业院校l6所,到2020年,清镇职教城内入驻职业院校将不少于20所,在校生规模达20万人以上。发达的职业教育为呼叫中心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政策环境优势。贵州省、贵阳市将大数据产业及呼叫中心作为全省的主导产业,正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贵州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贵阳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实施意见》、《大数据产业行动计划》、《关于支持贵阳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关于促进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等政策文件。其中,《关于促进呼叫中心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试行)》,从税收、用地、座席、房租、用电、通信、销售、上市、人才、培训等十个方面给予了呼叫中心产业全面的、具体的、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力度。同时,为促进呼叫中心产业的发展,贵阳市政府还出资l亿元作为引导资金,设立了呼叫中心产业股权投资基金。

大数据产业优势。随着三大运营商数据基地在贵州的落地,在贵阳周边地区将聚集起百万台服务器的数据中心规模,为贵阳发展大数据产业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自20139月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挂牌成立以来,贵阳市引进了一批世界500强及国内大数据知名企业落户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大数据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呼叫中心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平台优势。20139月以来,贵阳以建设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平台,拉开了京筑两地“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序幕,实现了贵阳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个国家级示范”的高位对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成为统筹全市产业和园区发展的重要平台,形成了贵阳对外引进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重要渠道。


编辑:admin 打印 关闭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管理运营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