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诚信
请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请输入法人代表名称 请输入失信被执行人名称
当前位置:首页 >信用要闻
青海海东市:以信用基石打造“诚信基地”
2022年3月25日来源:青海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
分享到:

近年来,海东市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立足海东实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安排,狠抓贯彻落实,在制度体系、平台建设、联合奖惩、宣传舆论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诚信海东”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初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数据显示,海东市综合信用指数为85.37,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45位。近两年内排名最高达到54位,成为全国地级市信用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一、主要成效

(一)体制机制建设日趋规范。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成立并调整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市县区成员单位达到321家,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海东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海东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项方案和制度,形成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制度框架。同时,多次多层次开展专题信用业务培训,全市信用工作能力有效提升。

(二)信用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市县(区)两级信用平台及网站上线运行后,相继融入全国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大局,实现了上联省、横通部门、下接县区的全市信用平台网站“一网通”,形成了覆盖全市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全市321家成员单位累计归集共享各类信用信息290余万条,信息完整性达到100%。“信用海东”网站累计更新发布各类信用信息10万余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站基本具备了信息采集、筛选、交换、发布、查询、共享等功能。

(三)信用联合奖惩取得实效。制定《海东市信用“红黑名单”发布和联合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各领域“红黑名单”联合奖惩机制,全市累计落实42个行业领域联合奖惩备忘录。在法院执行、税收征管、电子商务等领域累计认定归集“红黑名单”信息1.54万条,归集公示联合奖惩典型案例400余件,先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3339人,其中限制高消费6105例、限制乘飞机10162例、限制坐火车654例。同时,开展了10个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有力惩治了诚信缺失问题,逐步在全市构建“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联合奖惩大格局。

(四)信用场景应用全面拓展。实现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信用平台网站100%对接,按照“凡办必查”的原则,在行政事项办理进程中查询信用报告。年内分别对拟推荐全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文明单位、公职人员调动、公务员事业人员考录等进行了信用报告查询,查询达750余次。积极组织开展了信用交通、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等示范创建工作,各行业齐抓共管、强力推进,行业信用建设成效明显。开展了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并率先在道路客运、旅游等行业实施分级分类信用监管,部分企业开展了信用修复。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信易批”,即加快行政审批;“信易贷”,即融资信贷快捷优惠;“信易行”,即交通出行优先提质;“信易游”,即旅游服务更加便利优惠等活动,提升守信获得感。

(五)信用扶贫政策深入基层。将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工作总盘子,抓好乡镇、村社、街道信用承诺制度,加大街道、乡镇和村(居)务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开,确保了衣食住行各项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以及村(居)务有效及时公开,各项便民利民政策措施和服务有效下沉惠及基层群众。同时,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海东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信用县区2个、信用乡镇37个、信用村703个、信用户15.5万户。评定贫困信用户3.57万户,发放贷款6.09亿元。支持小微企业736家,发放信用贷款121.68亿元,为2.3万余家省外拉面经营户授信1.4亿元,用信0.8亿元。

(六)城市信用监测实现突破。实时向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报送我市开展行业信用监管领域、地方发布黑红名单、联合奖惩案例、信用修复、双公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诚信宣传、“信易+”、营商环境等十三大类30余项具体数据。监测显示,海东市信用制度较健全,诚信优良事件较多、失信事件少,联合奖惩案例归集共享率100%,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平均重错码率0.18%、纠正率95.7%,个人信用意识评价分1.83,商业机构用信意识评价分2.49,不良贷款率2.71%。

(七)诚信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利用“信用海东”门户网站、短信、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诚信大讨论”、“诚信知识竞赛”、“五星级文明户”评选、“诚信红黑榜”发布等活动,结合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活动和节点,开展诚信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活动,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国家和省市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普及信用知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了“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诚信教育基地35所,累计开展“诚信”主题宣传50余次,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宣传诚信报道170余次。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信用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狠抓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狠抓落实,使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政府市场有序推进。牢牢抓住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阶段的这个实际,在政府推动方面,通过制定有效办法、强化监管机制等,整合政府大量信用数据的征集和共享,为信用主体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在市场推进方面,采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广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并循序渐进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满足市场需要。

(三)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通过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等,统筹考虑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商务行业和互助县为试点行业和县区,分别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通过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指导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保障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章可循、有序发展。

(四)上下联动突出重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制,各行业齐抓共管,重点推进信用平台网站建设、联合奖惩、信用应用等,组织开展了信用交通、商务诚信等示范创建工作。同时,法院执行、社会组织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纳税、药品等领域出台了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推进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三、下一步举措

下一步,将继续按照监测指标和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力争推陈出新、再上新台阶,强力推进海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申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为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近年来,青海省海东市按照国家和省上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系列安排部署,立足海东实际,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统筹安排,狠抓贯彻落实,在制度体系、平台建设、联合奖惩、宣传舆论等方面精准发力,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诚信海东”发挥了积极作用。2021年初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数据显示,海东市综合信用指数为85.37,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145位。近两年内排名最高达到54位,成为全国地级市信用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

一、主要成效

(一)体制机制建设日趋规范。市县(区)两级政府相继成立并调整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市县区成员单位达到321家,完善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海东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三年行动计划》《海东市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20余项方案和制度,形成政务、商务、社会和司法四大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基本制度框架。同时,多次多层次开展专题信用业务培训,全市信用工作能力有效提升。

(二)信用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市县(区)两级信用平台及网站上线运行后,相继融入全国信用平台网站“一体化”建设大局,实现了上联省、横通部门、下接县区的全市信用平台网站“一网通”,形成了覆盖全市法人单位、自然人两大公共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目前,全市321家成员单位累计归集共享各类信用信息290余万条,信息完整性达到100%。“信用海东”网站累计更新发布各类信用信息10万余条。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网站基本具备了信息采集、筛选、交换、发布、查询、共享等功能。

(三)信用联合奖惩取得实效。制定《海东市信用“红黑名单”发布和联合奖惩制度》,建立健全各领域“红黑名单”联合奖惩机制,全市累计落实42个行业领域联合奖惩备忘录。在法院执行、税收征管、电子商务等领域累计认定归集“红黑名单”信息1.54万条,归集公示联合奖惩典型案例400余件,先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3339人,其中限制高消费6105例、限制乘飞机10162例、限制坐火车654例。同时,开展了10个领域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有力惩治了诚信缺失问题,逐步在全市构建“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处处受限”的联合奖惩大格局。

(四)信用场景应用全面拓展。实现市县区政务服务大厅与信用平台网站100%对接,按照“凡办必查”的原则,在行政事项办理进程中查询信用报告。年内分别对拟推荐全市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文明单位、公职人员调动、公务员事业人员考录等进行了信用报告查询,查询达750余次。积极组织开展了信用交通、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等示范创建工作,各行业齐抓共管、强力推进,行业信用建设成效明显。开展了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并率先在道路客运、旅游等行业实施分级分类信用监管,部分企业开展了信用修复。同时,积极探索开展“信易批”,即加快行政审批;“信易贷”,即融资信贷快捷优惠;“信易行”,即交通出行优先提质;“信易游”,即旅游服务更加便利优惠等活动,提升守信获得感。

(五)信用扶贫政策深入基层。将乡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工作总盘子,抓好乡镇、村社、街道信用承诺制度,加大街道、乡镇和村(居)务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开,确保了衣食住行各项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以及村(居)务有效及时公开,各项便民利民政策措施和服务有效下沉惠及基层群众。同时,加大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海东市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实验区。全市累计创建省级信用县区2个、信用乡镇37个、信用村703个、信用户15.5万户。评定贫困信用户3.57万户,发放贷款6.09亿元。支持小微企业736家,发放信用贷款121.68亿元,为2.3万余家省外拉面经营户授信1.4亿元,用信0.8亿元。

(六)城市信用监测实现突破。实时向国家信息中心中经网“全国城市信用状况监测平台”报送我市开展行业信用监管领域、地方发布黑红名单、联合奖惩案例、信用修复、双公示、信用信息平台建设、诚信宣传、“信易+”、营商环境等十三大类30余项具体数据。监测显示,海东市信用制度较健全,诚信优良事件较多、失信事件少,联合奖惩案例归集共享率100%,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转换平均重错码率0.18%、纠正率95.7%,个人信用意识评价分1.83,商业机构用信意识评价分2.49,不良贷款率2.71%。

(七)诚信宣传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利用“信用海东”门户网站、短信、开辟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果。积极开展了“道德讲堂”、“诚信大讨论”、“诚信知识竞赛”、“五星级文明户”评选、“诚信红黑榜”发布等活动,结合诚信建设万里行、诚信兴商宣传月、消费者权益保护、信用记录关爱日等重要活动和节点,开展诚信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活动,让广大群众更多地了解国家和省市信用体系建设政策,普及信用知识和信用观念,营造了“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围。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建成诚信教育基地35所,累计开展“诚信”主题宣传50余次,省内多家主流媒体宣传诚信报道170余次。

二、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信用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加强党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领导,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狠抓国家和省市关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站位,强化担当,狠抓落实,使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坚强的政治保证,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政府市场有序推进。牢牢抓住处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步阶段的这个实际,在政府推动方面,通过制定有效办法、强化监管机制等,整合政府大量信用数据的征集和共享,为信用主体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在市场推进方面,采取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推广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并循序渐进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满足市场需要。

(三)规划先行统筹推进。通过编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课题研究等,统筹考虑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商务行业和互助县为试点行业和县区,分别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通过研究制定规范性文件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建设,指导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保障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章可循、有序发展。

(四)上下联动突出重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内容,涵盖全社会各个方面。全市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等议事协调机制,各行业齐抓共管,重点推进信用平台网站建设、联合奖惩、信用应用等,组织开展了信用交通、商务诚信等示范创建工作。同时,法院执行、社会组织管理、公共资源交易、环境保护、文化旅游、安全生产、知识产权、教育、纳税、药品等领域出台了信用管理制度,不断推进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三、下一步举措

下一步,将继续按照监测指标和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部署,统筹协调推进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力争推陈出新、再上新台阶,强力推进海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申报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工作,为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良环境。

编辑:超级管理员 打印 关闭
人民日报《民生周刊》杂志社 版权所有、管理运营
回顶部